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东海局主办的 2025年东海区海洋经济工作交流会在宁波举行。作为东海区7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代表之一,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会上分享建设成效,为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象山经验”。
近年来,宁波海经区围绕打造“国家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目标,探索构建“158”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五港联动”,推动“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大海洋经济产业聚链成势。数据显示,近三年象山海洋生产总值增速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占GDP比重稳定在30%以上,海洋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围绕“产业向海”,宁波海经区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集群。一方面,坚持高端化发展,重塑传统产业优势。临港装备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象山临港装备制造业入选省级提质增效倍增平台,全国首个深远海风电母港基地落户;“北纬30°最美海岸线”品牌效应凸显,“时尚东海岸”等特色场景引爆假日经济,滨海旅游游客接待量增长三成以上;蓝色粮仓建设成效显著,亚洲首个循环水陆基鲑鱼项目一期全面投产,半潜式养殖工船“东海1号”产出显著,全省首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甬利”号下水,保障了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坚持数智化发展,持续壮大新兴产业。搭建新型船舶制造自动化焊接平台,培育LNG动力船舶等新增长点;推进海岛核电、海上风电等规模化开发利用,争创南田岛海上能源岛试点;创建水下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同时,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聚焦空天深海,谋划海洋低空、深海科技、海洋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场景培育。
科技赋能是宁波海经区发展的核心动力。海经区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推动海洋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在政产学研合作方面,联动海洋一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科研院所,建立海洋专家智库和科技大市场,今年上半年开展科技服务30项,入库技术难题12个、成果35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人,落地人才项目11项。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高水平建设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重点实验室,入选省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省部共建项目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象山片区,计划年底投运。
宁波海经区坚持“人海和谐”,统筹开发与保护,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编制全省首个县域海岸带专项规划,新增用海空间476.7平方公里;实施“海域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全国首个海域立体分层权能体系,盘活空间超1000公顷;开展无居民海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实施滨海湿地修复工程,加强韭山列岛、渔山列岛保护地建设,“神话之鸟”守护实践全球瞩目。探索海洋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累计交易碳汇超3000吨;纳入省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试点;环石浦港EOD项目获中央生态环保金融支持,上半年拨付资金1.7亿元。(记者 王超男 通讯员 顾泽宁 周元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