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最怕接到外国人的订单,电话里‘Hello’之后就不知道说啥了,只能对着导航干着急。”外卖骑手小张笑着回忆起不久前的一次送餐窘境。而今天的他,不仅能自信地说出“Your meal is here, enjoy!”(您的餐到了,请享用!)与外籍顾客交流,手上还多了一张崭新的聘书——“小竹骑手网格员”。

骑手们与外国留学生一起参加活动
小张身份的转变,源于孔浦街道文竹社区举办的“骑手英语角·暖心加油站”。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英语课,更是文竹社区在“文海竹韵,共融智治”品牌理念下,对基层治理模式的一次深刻创新与温暖实践。
正值秋分时节,孔浦街道文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平日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十来名外卖骑手,此刻正与来自宁波大学的留学生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Hello, I have a delivery for you.”(你好,我有一个外卖给您。)“Could you please come downstairs?”(可以请您下楼取餐吗?)在留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骑手们现学现用,反复练习着最高频的送餐用语。

外国留学生轮流上台进行教学
同时,社区还贴心地为每位骑手准备了可扫码听读的“送餐英语”卡片,上面印有不少与送餐相关的短语和句子,云创党群服务中心联合商家还为他们送上了这个秋天的第一杯暖心奶茶。“这个卡片太实用了,以后等餐的时候就能拿出来扫码听一听,随时随地学英语。”骑手李姐高兴地展示着她的“新装备”,“英语学了,秋天的这第一杯奶茶也喝上了,暖胃更暖心。”
在“小竹骑手网格员”聘书的颁发仪式上,社区负责人将一张张“小竹骑手网格员”聘书郑重地交到骑手们手中时,这标志着他们从城市的“服务者”正式转变为社区的“治理员”。这背后,是文竹社区精心构建的“小竹网格”微治理行动体系。

大家互动学习
“骑手们是社区里最活跃的‘流动风景线’,他们对社区的角角落落最熟悉。我们希望通过‘小竹网格员’的身份认同,引导他们成为社区的‘流动探头’和‘安全前哨’,在送餐途中随手拍下安全隐患、环境问题,通过‘小竹网格之家’微信群即时反馈。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服务提供者,而是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参与者。”文竹社区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介绍。
同时,参与教学的留学生志愿者也被聘为“中外联络员”,成为了连接中外居民的“文化桥梁”。社区治理的需求与骑手、留学生等多元主体的优势巧妙地结合,构建了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从携手“云创小镇”园区共同策划,到联动“宁波大学”引入国际志愿者资源,再到激发骑手群体的内生动力,文竹社区成功实践了“社(社区)、企(企业)、校(高校)、志(志愿者)”四方联动的治理新模式。

参与教学的留学生志愿者被聘为“中外联络员”
“正如社区品牌‘文海竹韵,共融智治’所倡导的,文竹社区搭建起一座座‘竹韵心桥’,连接起辖区内不同的群体,促进文化交融与智慧治理。从为骑手解决实际困难,到赋予其社区治理的身份认同和价值感,文竹社区的探索,不仅为新业态群体的融入提供了可复制的‘暖心方案’,更为超大城市背景下如何构建国际化、精细化、人本化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度的‘文竹样本’。”孔浦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